close


金錢與權力:第十四章 擴張不足:經濟力量的侷限


摘要:

軍事力量以及經濟生產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但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時兩者又多少必須權衡取捨。保羅‧甘迺迪認為大英帝國、俄羅斯、美國等大國的崛起可以從經濟史中看出端倪;而大國的衰微也可以用經濟的角度來理解:軍事需要經濟來支撐,若國家資源有過高的比例是配置在軍事上,而非創造資源時,那麼長期而言國家的力量會遭到削弱,最後陷入困境。在討論強權的經濟理論中,這只是其中一個。除此之外:國家強弱與國家內部政經的關係比對外投入來的密切,偏狹地對特殊利益團體靠攏容易削弱經濟活力--戰後德、日的相對成功,來自於其國內原有的利益已在獨裁與戰爭中全面毀滅--可以說偶爾的軍事失敗要比持續的勝利對經濟有利。於是有了為了平衡公眾利益,要打破特定團體利益時可能需透過軍事占領而非正常民主程序來實現一說。但這些理論無法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如何透過自我均衡、循環機制等等從經濟繁榮中建立霸權,而後又如何因過度擴張或內部僵化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儘管自由主義者訴求的經濟理性主義看來相當合理,可以防止發生戰爭,但國家仍然決定開戰--即使勝利的潛在成本很高。一個解釋是短視,高估了戰爭的獲利而低估了戰爭的成本;更好的解釋是:非民主的政權裡,戰爭的整體與長期成本根本無關緊要,因為獲利流入菁英階級,成本則由無投票權的群眾負擔,發動戰爭完全理性。此外,非民主國家不斷發動戰爭的一個深層原因在於:軍事結果嚴格而言不是由經濟比較利益決定的,經濟劣勢其實可以靠優越的戰略、優秀的動員、士氣來彌補,且至少在戰爭初期,破壞力要比生產力更具決定性,雖然最知名的現代戰爭都無疑是擁有經濟優勢的一方獲勝。由此看來,不禁讓人覺得經濟自由主義本身也許不足以廢除戰爭--可能須加上民主化才行,因為就理論而言,民主國家比專制國家更不容易走上戰爭。然而該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早期民主化的國家似乎特別容易捲入戰爭。

本書想顯示的是,與自由貿易一樣,資本主義與民主並非自然的產生,而是需要堅實的法律制度與秩序為基礎。美利堅「帝國」適當的角色是在缺乏這些制度的地方建立起這些制度,如果必要的話--如1945年的日本--就以武力來達成。就算保羅‧甘迺迪的論點是對的,將民主加諸在全世界的流氓國家上,並不會使國防預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5%,且隨著該國貿易的恢復與擴大,美國也能從中獲得紅利。如果這樣的想法未能實現,理由有三:美國對握有帝國權力在意識形態上感到困窘;美國誇大了俄國與中國可能的反應;對軍事傷亡感到膽怯與恐懼。這或許是二十一世紀最令人沮喪的事情:美國有的資源足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他的領袖沒有勇氣這麼做。


小得:

最後一章算是使整個龐大世界歷史有了一點點更清楚的理解,畢竟戰爭是歷史上的大事,而給了這些理由可以以一個更大的尺度去觀察整個戰爭的脈絡:包括原因,可能來自鄰國或其他政治因素;經濟面向,誰獲利了老百姓又付出什麼代價;政體是獨裁與否與開戰動機是否有顯著分別等等。如果不幸地在未來也發生了戰爭,這些觀點多少也可以拿來參考--唯獨,在戰爭的當下考慮這些似乎也沒有什麼必要性。關於結尾,若美國能讓世界民主化,聽來也沒什麼不好,或許以自己的立場而言這樣快速的認為並無不妥似乎有點不太恰當,但自己仍然認為多一點民主國家比流氓國家仍然好得多。然而可以預見的是,若是被美國強制加上民主的國家,勢必也會有好一陣子的陣痛期;就算世界真的都變成民主國家,各個問題並不會忽然消失,戰爭仍然可能發生,金融面的衝擊也會更多(自己是假設貿易的量大了,自然金融的衝突也可能多,而這個前提自然是來自於民主有利於貿易的大前提之下。),不知道作者怎麼看這個假設?抑或現在無須擔憂這個假設?

本章對遊戲而言,我自己認為就是在一次強調了堅實的制度。只是這裡必須跳脫遊戲內部的秩序制度,必須考慮玩家本身的誘因,包括作弊懲罰,以及持續上線的獎勵制度等等,這些事情想來還算容易,真的上線持續修改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ting 的頭像
    Kenting

    奮身掙扎想脫離大壞的日子

    Ke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