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錢與權力:第十章 主宰者與浮游生物:金融全球化


摘要:

本章探討金融「全球化」的現象。隨著時代演進,金融成長速度飛快,以全球債券市場為例,1999年中期,未清償的債券總值超過全世界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這樣爆炸的債券之山,是否會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威脅?相較於全盛時的處於淨債權位置的英國,現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卻債台高築,這是否值得憂心?

債券市場從十六世紀便開始發展,正如第一章所提,軍事需求是帶動該工具發展的重要推力。不僅如此,軍事發展若能善用金融工具將會更加輕鬆:文中提到拿破崙若能利用而非扼殺阿姆斯特丹的資本市場,那他原本可以從勝利中獲得更多金錢。前幾章也提過英國「完善」的金融體系,包括:專業收稅官員、議會的預算審查及擔保國債、有部分貨幣發行壟斷的央行、金本位制、自由貿易等。1815年後,當時的人逐漸意識到該體系的出現,進而逐漸傳布開來,甚至透過倫敦的債券市場,才使得戰後獨立的共和國獲得穩定。其中因得利於金融全球化發展、也幾乎算是個(當時)「能操縱世界平衡的人」--羅特希爾德家族(Rothschild),就是防止金錢匱乏而穩定歐洲和平的代表。

然而就算是對權力如此龐大的家族有此評論,債券市場的風險仍然不可預測,出現劇烈的變動時,最大玩家也招架不住。約1830-1870年間發生的政治事件、金融危機使得債券分別產生意料之外的貶值,例如1820年代的南美國家對債務處理不可靠,墨西哥的債券、哥倫比亞的債券都跌到20以下;克里米亞戰爭也使得歐洲發行大量新債,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政治事件會影響債券價格,同時「依據當時資料不難發現,投資人也是依靠政治事件來推斷財政、貨幣政策的可能變化」。

將時間尺度拉長來看,世界的債券收益率幾乎趨於一致,經濟史家提供了三個並非彼此排斥的解釋:一、全球資本市場的整合,交易成本降低、資訊流通加快等;二、利率差異可以看成「債務拖欠風險廣義的衡量工具」,不只是衡量某過的國民生產毛額,同時也會考慮周遭國家的高利率現象以及資產狀況;三、採取金本位制的國家增加,代表國家遵循穩健的財政政策。

文末,提點本章開頭的觀點:國際金融市場是人力無法控制的,但這個巨大而不穩定的市場本身是否具有強大的力量?作者用了個比喻:一群浮游生物能比一隻鯨魚佔有更廣大的水域,要是說金融市場統治了世界,就好像是說浮游生物統治了海洋一樣。同時這群生物的行為本身是不可預測的,就像沒有牧者的獸群般,下章將討論為了降低獸群「亂竄」所做的嘗試。


小得:

全球化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現實,沒有人能夠控制他的發展;債券市場本身巨大的不穩定,無法預測的性質搭配上全球化,未來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雖然讀完本章,似乎對開頭的問題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期盼能以遊戲作為模型看出點端倪來。

貧富差距隨著全球化不斷擴大,文中給出其中一個原因:近代的資本流通加速,但人口流通卻反而停滯,因為貧人傾向往富國移動,但資本基本不會往貧國移動。正如同氣候變遷一樣,現代世界的樣貌已然如此,全球化是好是壞無人能夠控制,僅僅是個現實,身處其中能做、或該做些什麼實在是個大問題。若說金融是影響世界、或說是能在不斷擾動的風險中打滾的工具,但不成為大玩家--羅特希爾德家族此類的資本家--似乎也無用武之地。

縱然,全球化有許多面向,金融只是其中一部份。對於遊戲而言,想做的就是希望能夠模擬現代金融的樣貌,來去理解現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產生後果的縮影。說穿了就是一個實驗的模型,描述金融全球化的就是玩家間的互動,衷心希望玩家能對此有所收穫、甚至是前車之鑑,我們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ting 的頭像
    Kenting

    奮身掙扎想脫離大壞的日子

    Ke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