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權力:第六章 關於利息
摘要:
本章主要探討的是利息與政治間的交互作用,從一開始通膨與短期債券間的影響,到後來債券利率及政治事件間的連結,無一不扣合著本書主題。
關於前章所述:通膨是政府減少債務的一種方法,沒錯,但要製造通膨需要時間。本章提到若仰賴短期債券,可以有效防止政府藉通膨抵銷債務,且讓債務成本對利率波動更為敏感。當投資一國的風險愈大時,其債券利率也愈高,這當中的風險包括政府惡意(用各種方法)拖欠債務,使投資人喪失對該國的信心時,利率便會大幅上揚;以及後頭會提到的政治事件、戰爭對於利率影響也是巨大,愈動盪愈不穩定利率也愈高。然而觀察納粹統治的時期,除了些政治事件導致利率漲價,一項針對瑞士交易的德國債券的價格波動卻也顯示對德國打贏二戰的信心:依局勢逐漸不利乃至於投降,該債券的價格也從不斷下跌到崩潰(投降時下降了34%)。
利率一直反映了投資人的信心,上段提到的對某國是否具有信心的關鍵除了要求政府本身的良心以外,還必須仰賴關鍵的財政制度。從前兩章到現在不斷強調十八世紀時的英國之所以優於法國,皆贏在優良的財政制度,而這些制度在本章終於比較具體地提了出來:英國擁有較優越的徵稅體系--貨物稅務署;光榮革命後的代議制度使得預算透明化、也減少債務拖欠的可能,因為最能代表這群投資國債者就是國會。這使得國債受到大量挹注同時又管理透明,又保證貨幣能兌換黃金,減少了以通膨賴帳的可能性,這也解釋了當時經濟資源較少的英國能勝過法國的原因。該段也說:「如果人們試圖從財政層面來為英國最終在全球競爭上擊敗法國尋求解釋,這(該制度)就是答案。」
經濟變化形塑了政治事件;金融市場上,政治事件也會產生經濟後果,兩這是雙向影響的。
小得:
對於投資人來說以往一直覺得債券收益率愈高愈好,但讀過這章後發現過高的利率很有可能代表著國內政治事件頻繁,甚至有不穩定的傾向,也未必是好事。
本章一如往常地提到制度的重要性--好的制度能使資源較少的英國贏過資源較多的法國已經說明了一切;以及本書主旨:經濟政治間的互動關係是雙向的。整體而言利率反映的是投資人的信心,我認為既然是信心就存在某些偏頗的可能,即錯誤的相信某些事件或某些效果,例如說文中提到1759到1770年間,出現債務拖欠收益率卻出現跳躍性的漲幅,顯示市場並非如此具洞察力。由於文中並未提到其他可能影響因素,姑且就當作隨機的可能、或錯誤的信心是存在的。這給我一個警示就是市場走向未必反映真實狀況,未來做任何投資需考慮這一點。
而本章關於遊戲能討論的面相似乎不多,其原因在於政治層面影響太大,並非單純地模擬操控經濟系統運作。然而仍然可以試圖模擬一些隨機事件,使得債券利率依照該隨機事件而產生波動,玩家舉債成本也是不斷上下調整,若要做債券操作還需要一些額外考慮。還有另外一點:文中提到美國為了報復蘇俄對波蘭戒嚴所採取的「經濟制裁」,這點是本遊戲的核心之一。只是經濟制裁有很多面向:惡意貶值以傾銷、防止出口某重要貨品、惡意抬升價格等,這些面向還是需要適當的放入遊戲的脈絡裡,除了好玩之外也必須符合邏輯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