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6、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摘要:

[文獻回顧不僅是文獻回顧]

Maxwell(1996)特意使用概念脈絡(concept context)而不是文獻回顧的字眼,我想有他特別的用意。他認為有人將此研究設計的部分稱為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是一個危險而且誤導的名詞,因為:(1)他可能只注意文獻,而忽略其他相同重要的資料來源,例如未出版的論文、正在進行的學位論文、計畫書,以及在此領域中的研究者腦中所想的事物。他也可能因此忽略了研究者自己的經驗、推理思考、或先前研究。(2)他經常導致研究者只是在撰寫此領域的讀書報告而不是針對與本研究特別相關的理論或經驗研究的回顧。研究者最好能夠進行前人所沒有做過的整合性看法。(3)他可能誤導你以為只要描述既有研究與理論就好。建立脈絡概念不僅是描述的,也是批判的。必須了解先前研究和理論的研究發問何在、使否有漏洞或矛盾、而你的研究如何能夠提出原創的貢獻。不要將既有文獻視為權威,而是將之視為一些有用而且可能錯誤的想法,而你應該試著提出不同的看法。

他進而指出建立研究的概念脈絡的來源有四:(1)經驗知識:過去的研究觀認為你的背景和認同是研究的偏差,然而研究者其實就是研究的工具;將自己的背景、生活與研究分離,可能也同時去除了主要洞見的來源。(2)既有理論與研究:利用既有研究來提供你研究的正當性、幫助你決定研究方法和觀點、當作資料來源、幫助你建立理論。如果沒有理論,你可能就看不見;當然,你同時看見了這裡,可能就看不見那裡。(3)先驅研究(pilot studies):可以讓你瞭解行動者的意義。(4)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利用理論和經驗來回答「如果」的問題,尋求邏輯推理的意涵,並鼓勵探索與創造。最終,研究者必能將這四個概念脈絡來源進行整合。

 

[批判閱讀,不是重點摘要]

閱讀不是被動了解對方說了什麼,而是主動透過對方的說法來了解自己的立場。因此每一次閱讀,我們的功力就會精進一層,而要形成批判閱讀的立場,最好要把自己放在一個與主流不同的抵抗位置上才有可能。女性主義研究者的研究從邊緣位置的主體經驗出發,也正是這個含意。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裡可以看到主流意識形態與日常經驗的具體衝突,從而理解社會如何透過文本、權力關係而運作。

文獻回顧不是讀書報告,也不是撰寫教科書,不要把所有你所唸過的文獻通通列出來;寫文獻是為了使用(use)它,而非用來展示(show)。文獻回顧不是展示你是如何的博學的場所,它的目的是說明本論文在相關學術領域裡的位置,並據以導出其主要研究問題所在,所以文獻回顧應只寫和本論文直接相關的文獻。文獻回顧也應加以組織,不是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或卡片剪貼排列而已。Hayword與Wragg將這種剪貼比喻為家具拍賣型錄(furniture sale catalogue)(引自Flowerdrew, 1997)。

文獻回顧,不應該只是條列式敘述別人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像是給自己看的圖書摘要卡片的剪貼;而應該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對文獻進行批評、要有整合文獻的功夫。既有理論與研究不一定只有在文獻回顧這一章節中出現,Merriam(1998)認為文獻的引用可能出現在三種地方:(1)前言:一段權威的引文來說明此研究的重要性、說明既有研究的稀少來證明此研究的迫切性。(2)文獻回顧:綜合、分析並評論既有的研究,並據以形成你的研究發問。(3)研究發現與討論:說明此研究發現如何擴展、修正或牴觸先前的研究與理論。

文獻回顧又該怎麼寫呢?文獻回顧是對於一個特定研究領域的想法與研究進行整合、分析與批評的敘述。Flowerdrew(1997)提出5C原則,亦即全面(comprehensive)、精簡(concise)、一致(coherent)、累積(cumulative)、與批判(critical)。文獻結構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要說明與你研究的相關性。研究者可以把相同觀點以及相互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可以敘述理論發展的歷程、可以按照主題分類、也可以將之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分、或者從比較一般的到較特定的理論加以組織。最重要的是對文獻加以批判,讀者想要知道你對文獻的看法;文獻的長短處、觀念是否有突破之處、對既有的知識基礎增加了什麼,然後可以把你的研究放置在既有知識基礎的某個位置。

何春蕤(1997)指出學位論文最常出現的毛病就是,文獻回顧這一章看不到作者的聲音,沒有個人觀點也沒有對文獻的批評與運用。她近一步說明文獻的引用(quotation),如果能改寫就改寫,除非原文寫得非常非常特殊、有見地,你才去全文引用它。

 

[如何形成研究發問]

我們都知道問對一個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問錯問題,就不太可能得到好的答案。可能研究的問題是幾乎是無止盡的,然而陳述一個問題(question)還不能算是研究發問(research question)。然而如何形成研究發問,卻鮮少為研究方法書籍所提及。底下這一小節的內容主要參考Alford(1998)的The Craft of Inquiry這本書。

Alford認為一個實質問題必須轉譯為社會研究的語言才能形成研究發問。簡單來說,研究發問是一個以問號作為結尾的句子,其中每個字都有意義。它只像兩個方向,一個是正當化此研究發問的理論架構,一個是可以回答此問題的經驗資料。如果我們問:「韋伯的理解的概念比涂爾幹的社會事實的概念有用嗎?」、「女性主義者應該批評社會學中的性別歧視嗎」?這不是一個好的研究發問,因為它沒有提出分析性的問題,也就是看不出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好一點的發問會是:「馬克思的辯證概念預設了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心理過程嗎?」「標準化的抽樣與問卷調查是否預設了性別差異?」

研究發問可以從經驗或理論為起點。經驗發問來自於證據或資料,而理論發問則來自於學科領域裡尚未解決的概念議題。以性別不平等作為問題的研究實例,假設你關心一般男女不平等,若你的出發點是要減少工作職場與家庭裡的性別不平等,則你是從行動議程(agenda)開始。然而我們不能問:「如何減少不平等?」,它必須轉化成理論與經驗的發問。如果你問:「是否在相同的教育程度與能力的情況下,男女的薪資真的不同?」那你會有個經驗進入點。如果你問:「在富裕與貧窮、傳統與現代文化下,是否會存在相同的性別不平等模式?」那你會有理論的進入點。

研究發問最後不是一個明確的假說,它會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改變。而且理論與經驗總是存在罅隙(ㄒㄧㄚˋㄒㄧˋ,意為裂縫);證據無法完全回答理論,概念不足以掌握經驗資料的複雜性。

Alford提醒我們,事實與理論的不可分割。他請我們想像有關於歷史的兩個發問:「1850年法國晴天與雨天的自殺數字分別有多少?」、「1851年12月2日Louis Bonaparte有進王宮嗎?」如果發問的背後沒有理論,這些發問就沒有意義。但是當涂爾幹要否證自殺的氣候理論時,天氣與自殺率的關係就取得了意義。而馬克思關心Louis Bonaparte在解散國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它某天的行程就會扮演關鍵角色。簡言之,如果沒有這些理論脈絡,這些「事實」就會變得無關緊要。


心得:

1.這篇清楚地說明了文獻回顧的重點以及意義。記得之前地通課做的小論文,我們完全不明白文獻回顧有什麼意義,雖然印象有些模糊,不過我想就像是「家具型錄」吧。或許只是個小論文,目的在於讓我們初步實作「作研究」,並非真要對學術有什麼原創的推進;不過還是希望未來有類似的作業要求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看看本章,才不會不明白文獻回顧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ting 的頭像
    Kenting

    奮身掙扎想脫離大壞的日子

    Ke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