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金融史三千年:第十一章 冷戰時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


摘要:

[美蘇冷戰時期開始]

二戰勝利後,整個東歐已是蘇聯赤旗的天下。羅斯福知道蘇聯勢力已經推進東歐,要駕馭蘇聯必須另想辦法。例如承認蘇聯勢力,讓蘇聯保持克制、進而誘使蘇聯開放經濟,透過IMF、GATT等國際合約約束蘇聯。若美國成功做到這點,就是東西方不敗!

不過很多人就想讓美國做西方失敗,例如邱吉爾。美國不做東方失敗,英國就是歐洲失敗。所以在二戰結束前,就不斷地告訴羅斯福必須聯合起來對付蘇聯。當然羅斯福是個聰明人,考慮到蘇聯想要解放全世界的目標,起碼他見不到;史達林也覺得先在社會主義陣營混個小頭目也不錯,解放全世界可以之後再說。於是兩造雙方都希望透過合作,限定各自二戰中獲得的份額。

不幸的是,就在羅斯福專心建構雅爾達體系的時候,突然病逝。1945年4月11日,美國人迎來了新任的總統杜魯門。不過在稱霸世界這個問題上,羅斯福與杜魯門目標一致,手段卻不同。羅斯福猶如一位太極內家高手,而杜魯門卻是一位外家莽漢。按照羅斯福的思路,將蘇聯逐步納入經濟軌道,也許蘇聯會迫於利益尊重美國權威;按照杜魯門的思路,事情已絕無可能。一旦他試圖以對抗讓蘇聯俯首稱臣,就必然激化美蘇的意識形態之爭--然而雙方都打不起,最後就在1946年3月5日,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Fulton)發表「鐵幕演說」(Iron Curtain)--自此,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

 

[紙上談兵「星際大戰」拖垮了誰]

蘇聯所有生產活動都用於支援軍備--1953年史達林去世的時候,蘇聯糧食產量甚至低於十月革命之前,重工業比重更是高達85%,集體農莊卻處於無人耕種的狀態......。

1938年3月23日,美國總統雷根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宣布啟動「戰略防禦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亦稱「星際大戰」(Star War Program)。星際大戰只是一個形象的表述,簡言之就是美國打算建造太空防禦體系,摧毀任何飛向本土和盟國的彈頭。1984年6月10日,美國成功藉由一場演習--借用當時形象比喻,是用一顆子彈擊中另一顆子彈--達到向國會遊說撥款一萬億美元、以及當天美國各大報的頭版競相刊登演習成功的目的。

對蘇聯來說,要縮衣節食才勉強跟得上美國的核武實力,這玩笑開大了!為對付美國的精銳武力,蘇聯肯定加大了航太研究投入。

整個80年代,美國人就忙兩件事:一是搞掉蘇聯的石油美元。1986年,世界原油價格從30美元跌至12美元,僅此一項,蘇聯就因此損失了100億美元,佔蘇聯美元儲備的50%;同時中東也變窮了,蘇聯軍火銷售利潤也下降20億美元。第二件是,就是唬弄「星際大戰」。根本沒有星際大戰計畫這件事情,整件事都是美國人在唬弄。今天,透過過了保密期的機密檔案,我們才知道,這個計畫唯一的目的,就是誘使蘇聯加速軍備投入,最終拖垮社會主義老大哥的經濟;就連「子彈碰子彈」的導彈演習也是假的;1983至1993年,美國國會批准的撥款都沒超過350億美元,從來沒見過雷根所謂的一萬億美金。

 

[美國兩度提出救濟西歐計畫]

二戰後,西歐滿目瘡痍;美國完整保留了所有工業體系、經濟排名世界第一、黃金儲備佔世界60%、工業產品總量佔資本主義世界的60%,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當世界經濟都蕭條,全球只有一個富人,那一定會出事的。

「這種情況對共產主義勢力極為有利!」

1947年,西歐各國的赤色勢力空前增強,美國不得不提經援西歐計畫,抵抗共產勢力擴張。美國要援助世界,有兩個問題:一、援助誰;二、援助什麼?美國知道只有透過輸血才能遏止蘇聯東進,為此西歐必須聯合起來。但美國人很賊,他們知道西歐聯合的另外一面就是西歐分裂,他們不想背這個罵名。6月5日,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畫」,既然是歐洲復興,當然就包括蘇聯。但蘇聯若要加入復興計畫,就必須俯首稱臣,也就無所謂冷戰;若不同意,那就分裂歐洲,製造對立的責任當然就要蘇聯承擔,冷戰就更有口實。

只要有海外市場,遊戲就能玩得下去,美國人就能繼續享受繁榮。於是美國借錢給歐洲,用來購買美國商品。西歐復興、美國繁榮!

 

[沒有美援,西歐可以自救經濟嗎]

無論美國出於什麼目的,一個確定的結果是,馬歇爾計畫確實對恢復歐洲經濟具備關鍵作用。當然美國同時要求受援國家必須盡快撤銷關稅壁壘,取消或放鬆外匯管制、若一國貿易缺乏支付手段時,美國會給予美元貸款做結算。美元霸權源自於布雷頓森林協定,布雷頓森林協定源自於馬歇爾計畫。但,布雷頓森林協定意味奉美元為國際貨幣之王,別說蘇聯,連英法也不答應。

直接的不行,可以間接。

二戰後出現通貨膨脹、德國馬克甚至一度消失。重建貨幣需要信心,而信心來自實力,實力來自黃金--只有美國有。結論:只要本幣與美元掛鉤,持幣者的情緒就能穩定。恰在此時,美國透過馬歇爾計畫向西歐輸出大量美元,有了美元,對外貿易自然用美元結算,也因為只有美國有這麼多的設備與商品,所以必須用美元結算。

馬歇爾計畫中,西歐接受了大量美國輸入的物資--但美元,才是美國真正想向西歐輸出的東西,其他都是唬弄。

不過如果沒有馬歇爾計畫,西歐還是可以自立自強:既不是歐洲統一的起點,也不是歐洲復甦的關鍵,儘管他讓過程比較不痛苦。沒有馬歇爾計畫,出於意識形態,西歐與蘇聯同樣會對立。

 

[中東石油危機]

為報復美國及西方世界援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石油輸出國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從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0.65美元,同時限制石油產量。幾乎在一夜之間,西方國家油價從3美元竄到35美元!這對美國經濟而言是釜底抽薪,導致「和平時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本世紀最高利率、房地產業極不景氣、萎縮混亂的證券市場、大量失業、經濟停滯、日益惡化的國際貿易與支付地位」。

按照1930年代治理危機的經驗,經濟衰退時,聯邦政府應該增加支出、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結果失業一樣在失業、物價照漲、經濟照樣不景氣。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叫做「滯脹」(Stagflation)。

危機,是危險也是機會,關鍵在於國家市場結構本身。一個成熟的市場,新人很難分割現有利益格局,因為市場利潤不足以支撐新的大亨。最佳的機會就在最危險的時候,只有危機才能迫使既得利益者放棄現有格局。打破格局的手段,是創新,相關主體能否有利推動創新,就成為能否擺脫危機的關鍵。如果既得利益者不僅控制著經濟資源,還控制著社會資源的時候,就麻煩了。危機時刻,既得利益者就會從創造增量轉向掠奪存量,若是如此,危機將愈演愈烈,直至社會循環不能延續,最終崩潰。

今天回顧歷史,當時受損和失業率最高的都是夕陽產業,包括製造、倉儲、運輸、建築、零售......;反而是金融、資訊、藝文、航太、生化等小產業不斷地在成長。沒有滯脹,美國不可能放棄原有以製造為主的格局。破,才能立。

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了滯脹,卻給阿拉伯國家帶來了美元。不過有時候,錢也會阻礙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如果一個國家只有錢,那麼也就窮得只剩下錢了。石油美元確實可以買到設備、也能從國外花重金雇到技術工人,但整個產業鏈的缺陷卻無法輕易彌補--70年代後期,阿拉伯國家產油能力約為九億噸,可是煉油能力卻不足一億噸。表象經濟的現代化,不是經濟現代化。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一個能激發創新的經濟體,其經濟制度歷經數百年磨練、法律、信用規範已經深入人心,而阿拉伯國家卻天真的以為可以憑空買回一個經濟強國!況且,石油美元還是美元,站在國際貨幣制高點,這些美元究竟值多少錢,還是美國說了算。

1978年突然貶值,石油輸出國的海外資產至少損失140億~151億美元,考慮到這期間的貶值,阿拉伯國家的美元投資利潤甚至不足以彌補損失。

 

[國際貨幣制度的新協定]

要維持本幣與黃金的兌價穩定,本幣就不能過分流出;要當老大,就得給大家分美元,讓大家都有錢花(維持國際清算)。這兩個條件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永遠不可能重合。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布雷頓森林協定剛剛建立,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就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比金本位制更不可靠。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建立,歐洲各項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大家都指望美國能多支援幾個美元。而世界上必須有清算工具,即使美元不行,也得先頂上去。然而各國生產能力還沒恢復,實在是賺不到美金;沒有美元,就是美元荒

20世紀的50年代,美國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韓戰。為維持戰爭開支,美國不得已擴大財政支出,於是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軍火買家。西歐,有美元了!韓戰期間,美國黃金儲備從佔世界比重47%,下降到30%,西歐則從16%,上升到30%,雙方力量已經基本持平。1958年,西歐十國趁美國黃金流失,恢復了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協定說到底還是金本位,一旦其他國家貨幣也可以兌換黃金,老大的位子就不怎麼穩當了。此時,美國面臨兩難抉擇:要嘛撤軍,減少美元外流;要嘛維持軍事力量,放棄美元霸權。由於冷戰的特殊環境,美國當時的軍事安全遠遠超出經濟安全,加上艾森豪總統是軍人出身,決策集團堅決選擇了後者。結果:1956年中國尚未撤出北韓,黃金就撤離了美國。

布雷頓森林協定下,美國不對付黃金就等於存到銀行的錢打了水漂。1960年,黃金價格由每盎司35美元漲到了40美元,如此,就是「美元災」了。鑒於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西歐各國只拼命幫忙維持美元。一開始,西方國家還能用黃金總庫平抑美元與黃金匯價,但1961年五月,美國又捲入越戰......,1968年,西方國家的國庫裡放滿了美元,美國黃金卻不斷減少。

最後沒法子了,就借用蘇聯的辦法吧!西方國家創造性地借鑒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匯價方法--外匯價格雙軌制」。所謂雙軌制就是西方國家央行的儲備黃金上都貼一個綠條,表示這不是私人黃金,並非想怎麼兌就怎麼兌,始終與官方匯率為準。同時創造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即大名鼎鼎的紙黃金(Paper Gold)。貨幣基金組織就大筆一揮自己創造點黃金出來,不過這種SDR只能用來支付清算,不能購買商品。如果這些事情放到金本位時代,簡直就是無賴。

就在西歐為維持美元奮鬥的時候,美國提出了一個非常離譜的要求:為維持現有西方貨幣體系,歐洲國家貨幣應集體升值!鑑於歐洲國家的堅決拒絕態度,美國在國際貨幣史上耍了最大的無賴,也就是這個無賴行為直接導致布雷頓斯林協定崩潰:8月15日,尼克森總統宣布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同時對海外商品徵收10%的附加稅。特里芬魔咒應驗!但這麼一玩等於重啟一戰後的金融三國志,鑒於美國經濟實力確實很強,鑑於蘇聯的軍事威脅,西方國家屈從了。西歐國家集體升值,而美國同意廢除10%進口附加稅。會議還達成一個共識:「應迅速實現國際貨幣體系根本性改革的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所謂的《牙買加協定》(Jamaica Agreetment),自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牙買加協定的時代,自牙買加協定起,貨幣不再代表黃金!

沒有金銀,什麼才是貨幣呢?牙買加協定中,很多貨幣都可以當錢花,美元、日元、英鎊、西德馬克......。所以,牙買加協定最大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說好聽點,牙買加協定是國際貿易多元化;頻繁波動的匯率固然可以調節經濟,但也會給各國經濟帶來重創,於是我們有了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巴西債務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


小得:

1.誘騙蘇聯的投資計畫實在精彩!不過不能放在遊戲裏頭,否則會變成詐騙遊戲。如果出現一個項目提供共同投資,出資比重應該是會被公開的。目前覺得遊戲的攻防應該還是以貨幣與匯率為主。

2.要求歐洲拿了美國的錢之後要買美國的商品,這點在遊戲中並不會有強制的選項。主要還是以利率做為選擇的基礎,如果同時貶值導致商品價格誘人,最終產生一樣的效果,我想也是有可能的。

3.從馬歇爾計畫的經驗中,可以想像,紓困的代價就是對外輸出本幣!不過可以想像遊戲中應該不會有因戰爭而引起的衰退,這代表要輸出商品援助的可能應該是沒有。所以要對外輸出本國貨幣可能就只能藉由紓困、或強勢商品出口吧!這也代表要在商品上多下工夫,以免相似度太低、或需求不夠無法帶動經濟等等。

4.當某資源被壟斷時--例如石油--的確能有控制市場、對其他國家造成傷害的可能。這裡的解決辦法,除了以相應的商品反制、交易,或者其他金融手段(如:對應強勢貨幣的貶值)之外,還有一個相對重要的方法:訊息溝通。可以預見玩家間的訊息來往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容易出現隨機性的現象應該就是從這裡發生。

除此之外,壟斷獲得的收入要如何使玩家「比較容易」走向「只有錢」的模式,最終導致崩潰的路線上,恐怕也需要設計。所以在獲得大量錢的情況下,不代表勝券在握,仍然要小心決策。不過目前的狀況看來有些單純,還是會陷入有錢就保證獨大的路線裡,需要再設計。

5.破,然後立!」的狀態要如何實現?如果玩家做出來的算是健康的經濟體,那麼在經歷經濟崩潰時,要如何設計夕陽產業受損、以及同時新興產業發產的可能呢?目前面相似乎有點單一,面對崩潰感覺就會陷入無可避免的停滯。

6.特里芬困境--要嘛維持本幣與黃金的兌換、要嘛成為貨幣霸權,維持國際清算--這種取捨應該是可以做到,只是得對金本位制有更多理解。

7.外匯價格雙軌制,又多出了一個新的做法,不過目前不確定會不會使遊戲太複雜,無論如何,至少知道還有這樣一個手段可以操作。至於是否加入,先觀望。

8.金本位制時代之後接著的自由匯率,就是牙買加協定了!在遊戲裡目前也是設定成現代分水嶺的開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ting 的頭像
    Kenting

    奮身掙扎想脫離大壞的日子

    Ke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