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金融史三千年:第六章 太陽王的國度-金融淪為皇室斂財工具


摘要:

[太陽王斂財建立絕對君主制]

有時候,同個歷史事件會給兩個國家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宗教改革給英國帶來了君主立憲,卻給法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法國宗教改革演化成一場內亂--法國宗教戰爭,各派之間文鬥變武鬥,社會秩序蕩然無存。也由於臣民經常鬧事,法國王室建立的歐洲大陸獨一無二的專制體系。西元1642年,當王位傳到路易十四的手中時,法國已經形成了絕對軍權,路易十四即赫赫有名的「太陽王」(le Roi Soleil)。前期它興辦工商,後期則窮兵黷武,可說毀譽參半。前期之所以能勵精圖治,是因為絕對專制的太陽王還不能為所欲為。且地緣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包括荷蘭、西班牙、後起之秀的英國都要踩在法國的頭上。路易十四的思路是,要有錢,國家才能富強。它賺錢的三個方法是:一、閉關鎖國,發展自己的生產體系--若閉關鎖國而不謀發展,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反而會吃虧;二、模仿其他國家的工業體系;三、搶奪殖民地。如此三個方法,無一不昭示著法國可能沿著一條與英國截然不同的路徑走向強國。

英國國會之所以有權力,是因為它必須有權力;法國議會之所以無權,是因為它必須無權--英國沒有官僚體系,國王要想統治全國必須依靠議會的貴族和富人召集鄉眾、徵稅;路易十四不同,法國當時有全歐洲最龐大的官僚體系:委員會、地方總督、包稅人......。集權給路易十四帶來大量的財富,它迅速建立了一隻可以抗衡歐洲強國的軍隊。有了錢路易十四就不把自己當人,覺得自己是神了。有錢後的路易十四是個戰爭狂人,弄得法國邊境無一不起戰火,當然,結果是不斷的敗北,國內的稅收很快地就不能支撐王室鉅額的開支,它必須另謀其他財源。他拿出賺錢的絕招:賣官。雖說賣官歷史上大家都做過,然而路易十四當政後期,幾乎是無官不賣,估計每年賣官收入約占王室收入50%!

然而路易十四失敗的地方,不在於收了多少錢、或發動多少戰爭,而是這樣的王室等於宣揚一個邏輯:只要進入官僚體制就能獲得資源。既然如此,何必費神創造財富?路易十四執政後期,當英國內戰刺激資產階級革命如火如荼時,法國卻不斷對外輸出資本,但國內生產體系卻幾十年如一日。

[約翰‧勞的獨家煉金術]

西元1716年,王室的收入大多拿去替太陽王擦屁股了。繼承的路易十五年僅五歲,真正的統治者是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而他有個賭友,叫做約翰‧勞。公爵起用約翰‧勞為法國的財政大臣,終結了法國王室的爛帳、卻也給法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在世界史、法國史、經濟學史和金融史上,約翰‧勞都是濃墨重彩的人物,可以說他是:偉大的經濟學家、法國財政大臣、法蘭西銀行創始人;賭王、殺人犯、越獄犯、和詐騙犯。1705年,他出版《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這部劃時代的巨著。此書出版後三百多年,不斷有人複述他的學術思想,最有名的粉絲就是約翰‧凱因斯,被譽為當代經濟學之父。法國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也看了這本書,看完後也是拍案叫絕;且他正為一堆爛帳發愁--於是對約翰‧勞伸出了橄欖枝。

1716年5月5日,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在巴黎成立通用銀行(Banque Genarale)--法國第一家私人銀行。王室授予通用銀行特許貨幣的發行權,紙幣可以兌換硬幣,也可以用來繳納賦稅。可以足額兌換金銀的紙幣因而獲得了良好的信譽,也刺激了流通率。然而紙幣需要黃金做儲備,通用銀行不能無限制地發行紙幣,約翰‧勞還是不能完全貫徹自己的金融理想:在無儲備的情況下增發紙幣,又刺激經濟成長。但,黃金在哪裡?1717年,約翰‧勞雄心勃勃地向攝政王提出「密西西比計畫」,要開發密西西比,據說那裏是遍地黃金的地方。八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公司獲得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法國貿易特許權、加拿大皮貨貿易的壟斷權。1718年12月,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約翰‧勞,為銀行總裁。1719年,約翰‧勞買下法國皇家造幣廠,皇家銀行所發行的紙幣成為法國法定貨幣。同年,密西西比公司和原法屬東印度公司、中國公司、合併成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壟斷了法國所有歐洲以外的海外貿易。這家公司的控股者正是約翰‧勞,終於可以大展身手了!印度公司發行五萬股股票,每股面值500利弗爾,可用國債購買。約翰‧勞承諾,每股一年可以獲得200利弗爾的分紅,加上升值預期,這絕對是價值不菲的投資!提醒一下,約翰‧勞的股票可是相當於國家信譽!實際情況是,印度公司開盤價格從不足1000利弗爾,一路飆升到超過兩萬利弗爾--法國,瘋狂了!

[密西西比黃金成泡影]

股票不斷升值,也給了約翰‧勞充分的資金來源和信心,在他的主導下,印度公司在1719的9至12月增發三十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資金用途是償還法國國債;而募股的原因是印度公司在密西西比買了很多土地,那裏有著豐富的金礦資源,獲得募股資金後,印度公司收益將成倍上升。以上內容,純屬虛構。可以這樣猜測,約翰‧勞的想法是透過黃家銀行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危機,再透過賣出印度公司的股票回購貨幣,這跟現今的中央銀行並無二致,差只差在一個是回購國債,一個是回購股票。但問題是,國債跟股票不一樣。無論如何炒作國債,都不會偏離本金太高;股票就不行了。雖然國債沒什麼實體經濟支撐,但利率很低,央行還可以承受。反觀股票本身就是投機性的金融產品,當股票價格不能維持收益時,泡沫就會破滅。

1720年一月,政壇當紅人物孔蒂親王(prince de Condi)希望以低價買入一批印度公司股票,還希望能介入經營。此一無理的要求當然被拒絕了,他一怒之下,弄來三車紙幣要求兌付黃金。儘管皇家銀行兌換了這幾車紙幣,但這件事提醒人們紙幣和股票畢竟不是金銀,他真的有這麼值錢嗎?精明的先知先覺者開始兌換黃金,而股價的崩潰,往往是從謠言開始--有人說密西西比流域並沒有發現金礦,約翰‧勞所謂的黃金神話不過是騙人的故事。光一月份一個月,股價就從兩萬利弗爾跌到了一萬利弗爾;而在他的建議之下,王室宣布,徹底禁止金銀流通,只有紙幣才是法定貨幣。這種行為只能證明約翰‧勞心虛;傳言是真的。此後股價不斷下跌,但在後期1721年九月時,也不過跌回1719年五月的水準(1000利弗爾以下)而已,然而王室在這時突然免去了約翰‧勞的財政大臣職位。十月,攝政王宣布廢止紙幣流通,剝奪印度公司所有特權。擠兌,已經不可避免。曾經顯赫一時的法蘭西皇家銀行,在一片喧囂中關門大吉。密西西比泡沫(The Mississippi bubble)給法國留下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國家財富正瞬間蒸發,此時的國民也已對未來徹底失去了信心;此後八十年,法國都沒敢再重建銀行體系,始終使用鑄幣。

[金融改革失敗法國爆發大革命]

約翰‧勞時代,法國居民分成三個等級,依次是教士、貴族、一般市民(包括資產階級以及農民)。此時的法王是路易十六,與查理一世不同,他其實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很清楚,要稱霸歐洲,必須推進改革`讓特權階層對王室和社會承擔應有的義務。於是,任用來自日內瓦銀行界的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成為財政大臣。雅克剛上任時並沒有馬上向特權階層徵稅,而是藉自己的人脈為法國王室貸到4億利弗爾(當時法國王室在歐洲早已借不到錢了)。在貴族階層有了一定人脈後,雅克才開始著手改革:削減貴族收入、緊縮宮廷開支。但雅克只削減了中小貴族、僧侶的收入,這居然也導致其他貴族無法忍受。五年之後,改革仍舊毫無進展。

路易十六用盡了各種方法,但特權階層仍舊不肯屈服,最後國王失去了耐心,宣布召開三級會議,強行向特權階層徵稅。在路易十六的偏袒下,第三等級代表宣布:第三等級的國民將單獨召開國民大會,完全拋開前兩個階級。接著,國民大會馬上就脫離了路易十六的掌控,不但通過議案,還對全國國民徵稅,還同時要求通過《憲法》。路易十六感覺到局勢已經失控,7月11日,路易十六調整了巴黎防衛,調來一些久經戰陣的軍隊拱衛首都。儘管他們沒有動武,三級會議卻把軍隊將領的調整看做是對會議權威的挑釁,決定先下手為強,自行成立民兵,搶劫糧倉和軍械庫。7月14日,民兵走向巴士底監獄--據說它象徵著法國的王權。這便是法國大革命的開端。7月15日,國王在沒有出動軍隊的情況下,承認國民大會為制憲會議,開始著手制定憲法。8月26日,制憲會議公布《人權宣言》:「就權力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如果到此為止,法國大革命仍舊是一場相對溫和的改革,雖然剝奪了領主的特權,但財產權得到了保證,對各階層來說基本上都是可接受的後果。但後面的就有些離譜了。

革命者面臨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革命也是要花錢的。革命政府收不到各省的稅收,又廢除了主要稅項,根本沒有任何正常的財政來源。它們想到了約翰‧勞,約翰‧勞只是以金銀做儲備發行紙幣,革命者為他實踐了土地貨幣儲備理論。紙幣也改了名字,叫做指券(Assignat)。指券是個好法子,如果沒有超額增發的話。《人權宣言》宣示的理念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歐洲各國王室根本不接受這個理念。且經過兩年多的容忍,路易十六已經有了動手的可能性;為了因應嚴峻的軍事形勢,革命者不得不超量發行指券以募得軍費。但它們最蠢的地方是,超量發行受損的是他們賴以依靠的資產階級;且革命者臨時拼湊出的平民軍隊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樣的軍隊在正規軍面前,一觸即潰。

[革命者沒錢的後果]

取代三級會議的,是全民普選出來的國民公會。自稱代表全體人民,但代表的方式是比嗓門;而經濟政策則是直接限制價格,此舉直接導致通膨。但即使革命者囚禁了國王,照樣沒有人交稅給革命政府,復辟軍隊維護的不是路易十六,而是整個王權體制。外有軍事威脅、內有通貨膨脹,法國大革命失去了理智,革命變調為處死反對者,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耐人尋味的是贊成處死路易十六的人,大教士和貴族佔多數,因為它們知道,激進的革命不一定長久,而路易十六的溫和改革,遲早會燒到他們頭上。本來,法國有個絕好的機會進行和平變革,甚至比光榮革命更加輝煌;失去理性的法國大革命,斷送了這一切。

[工業革命為何出現在西方]

經濟學史上的李約瑟之謎:為何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前後,西歐列強格局基本形成,法、西、英、荷,這些國家確實都很拉風。但這個時代,真正的龍頭老大仍舊是中國。路易十四是與康熙皇帝同時代的帝王,不過西歐城市才幾十萬人,北京、南京、杭州可都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但如此發達的市場,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

西方然和東方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式來對抗自然,皇權與分權並非形同水火,孰優孰劣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答案。面對外部的挑戰,皇權的優勢很明顯,徵召全國人民修築長城雖疊滿了屍骨,卻修築的一道抵抗異族的屏障,即使到明末清兵入關,山海關仍然是最大的屏障。誰也不知道放棄皇權後還能不能存活下來,即使你選擇分權,也會很快被鄰居消滅,此時,選擇皇權本身就是理性的。當然皇權的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競爭,可以用任何手段攫取資源,這種模式必然使掠奪毫無止境,目標便從增量轉向存量。一旦超出了金字塔底層的生存極限,便會爆發不可逆轉的暴力--革命,目標不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是為了成為另一個皇權。由此,東方社會開始周而復始的長循環,統治者從對抗挑戰,逐步到掠奪資源,當然就損害了產權,壓制了個性,從而也就不可能發生基於個體發財夢想的工業革命。

西歐,不是不想皇權,而是皇權不起。凱薩、克洛羅......這些西歐統治者無一不想形成東方式的專制,但西歐民族的變遷並無延續性。羅馬征服城邦、日耳曼入侵羅馬、北歐海盜騷擾日耳曼人,幾乎每次的民族征服都是毀滅性的,一場異族入侵,會讓幾代、幾十代人積蓄的物質蕩然無存。在不斷毀滅、世俗權勢不再有延續性的情況下,西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始社會的平權狀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由於歐洲的落後,才使得他走上了一條試錯路徑。分封領主恰好提供了這個條件,領主乃至王國不存在統一主權,因此各地區可以獨立進行經濟試驗。海運條件使得西北歐市場早熟、騎士思想隨商業擴張深入人心,公平、有償交易、談判等模式逐漸被反覆嘗試、基督教使得整格西歐在民族文化上具備統一性,每一次成功,都有可能在整個歐洲傳播。最後的結果是,英國出現議會和普通法系,也因此率先出現了工業革命。市場交易在多次試錯中勝出,成為現代活動的基礎,也成為人類擺脫生存經濟惡性循環的關鍵。


小得:

雖然說能夠完整解決李約瑟之謎的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而這個作者也試圖以這些觀點解釋了大略的過程,然而總覺得東西方還是有點像,幾乎只差在民族是否完全被消滅而已,似乎沒有像作者所說得如此獨特。且東方也未必一直是皇權持續(根據我淺薄的歷史印象),中間分裂的過程,為什麼又沒能產生試錯道路,進而突破呢?

約翰‧勞的故事已不陌生,這次又讀了一次這場泡沫的案例,以及南海公司的細節,這似乎也是多了一種金融攻防的手段:製造泡沫。不過就得要設計相關項目,讓泡沫有地方成長。例如有某些中立計畫可以由玩家去擔任總負責人,這個負責人可以以一些策略吸引其他玩家的投資(這邊又要思考怎樣表達策略,總不能自由填空,會非常雜亂),製造密西西比金礦夢的錯覺,進而製造泡沫然後提早出場,使其他人蒙受損失。當然也可以負責到底,讓大家都賺錢。中間的拿捏點也是複雜:如果利益結果太過於明顯,就不會有選擇的誘因了;且要如何準確地攻擊某一目標,也是個麻煩。以及還有一種貨幣操作手段,只是不知道我的想像對不對:藉由買進一玩家的貨幣,量大到足以使他升值,進而使得該玩家的出口受到衝擊。

攻擊手段目前有想了這些,可是防禦的手法需要更多研究。比方說(理論上),面對擠兌,紓困金額有限的時候,能做些什麼?外匯市場的操作也是複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ting 的頭像
    Kenting

    奮身掙扎想脫離大壞的日子

    Ke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